当前位置: 曲轴 >> 曲轴发展 >> 科普一篇文章讲透,为什么长时间原地怠速热
每到冬季,到底是否需要热车这个话题就会异常火爆,一方面,一些所谓的古董级老司机的看法是“车必须热透,否则伤车”,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用户手册上明确标注“汽车发动以后要立刻就走,不要原地热车”,那么我们该听谁的?下面是一些车企的用户手册:
该不该热车、该不该原地热车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机油在冷车时,是否可以形成有效油膜,保护发动机?
2、发动机在冷车行驶时,带负荷行驶是否会形成积碳?
3、发动机冷启动的快怠速模式,是否为了热车和快速升温?
4、原地热车和低速热车到底哪个升温快?
解答第一点:发动机在采用适合粘度的机油的前提下,从冷启动开始最多在12秒,机油就可以被泵送到润滑部位,形成油膜保护发动机。现代的发动机普遍要求采用低粘度机油,特别是日系、韩系、美系,早在十几年前的初装油就已经使用了0w20粘度,甚至现在的日系发动机已经要求使用0W16、0W8粘度的超低粘度机油,而德系发动机虽然早期要求使用40粘度的机油,但是从年开始,已经要求使用低粘度0W20粘度的机油。
向汽车发动机倒油,特写Pouringoilintocarengine,closeup
之所以使用低粘度机油,一方面是因为环保降低油耗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更低粘度的机油,低温流动性更好,可以更快的被泵送到润滑部位,特别是在冷启动时,可以大幅降低乏油润滑的时间,减少冷启动磨损。再有,低粘度机油的导热性更好,可以使发动机更快的升温,降低发动机冷车低温运转的磨损。此外采用低粘度机油也可以更快的热车和更高效的散热。至于说低粘度机油的高温保护能力,根本不用担心,家用车日常行驶发动机转速根本不高,算不算激烈驾驶,全合成机油的高温保护能力足够。
为了降低冷启动磨损,还会机油滤芯上设计止回阀,即使发动机熄火以后,机油也不会完全回流,发动机启动以后,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到达润滑部位,因此,不要担心发动机在冷启动时对发动机保护的问题。
手握扳手特写汽车旧机油滤清器维修人员机房旧滤清器更换汽车周期维护理念
解答第二点:发动机在冷车时,会多喷油形成积碳,带负荷运转并不会多增加积碳!现代的发动机普遍采用电喷系统,发动机低温冷车运转时,在ECU的控制下,会采用“开环模式”,此时发动机会根据ECU内的固化的程序,根据温度控制喷油量,为了保持发动机稳定运转,此时会处于加浓喷射,等到发动机达到或者超过55℃左右时,ECU判断热车已完成,会逐渐降低喷油量,此时,发动机的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已经完成预热,发动机会进行“闭环控制”,此时油耗最低,积碳也会最低。也就是说只要发动机温度低于预设温度,理论上都会增加积碳生成。
解答第三点:发动机冷车时,为啥采用快怠速模式?发动机冷车时怠速都比较高,这样设计主要就是为了使发动机快速升温,这样有以下好处:
发动机快速达到工作温度(55℃),从而形成闭环控制,降低积碳,三元催化器的工作温度也需要达到℃以上才能正常工作,以减少排放。
发动机越快达到工作温度,发动机低温运转磨损也就越小,由于发动机的火塞、曲轴、连杆等设计的间隙更多的是考虑工作状态的工况,在低温下各个零部件的张力会更大,磨损会增加。
快怠速模式发动机内部气流变快,活塞运转速度加快,可以减少低温下汽油因湿壁效应进入到机油内,发动机升温快,机油温度升高,促使曲轴箱强制通风程序正常工作,低温下即使汽油进入机油内也可以迅速蒸发排出。
发动机功能-工作原理Enginefunction-operatingprinciple
原地热车和低速热车到底哪个升温更快?对于发动机来说,发动机的整个零部件乃至变速箱都需要达到工作温度,而原地热车因为发动机运转功率小,发热量低,热传递速度慢,因此,发动机整体升温还是比较慢的,实验证明,低速小负荷运转可以大负荷提升热车的速度远远高于原地怠速热车的速度,而发动机升温越快,磨损越小。
跑车仪表板Dashboardofasportscar
冬季发动机应该如何正确保养?综上所述,冬季发动机最正确的保养方式,就是及时更换符合保养手册要求的最低粘度的全合成机油,只有更低低粘度全合成机油,才可以降低低温冷启动磨损,减少低温冷车运转的磨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冬季发动机是否应该热车?根据前面的论述,汽车发动以后,原地运转30秒以后,发动机就已经达到基本的润滑条件,此时应该挂档就走,低速小油门行驶,发动机不要超过0转,不要突然你急加速,等到发动机水温达到55℃,此时发动机低温报警灯会熄灭,或者汽车水温表指针会离开最低位置,此时就可以正常行驶了。
泡沫中的湿车,汽车中的湿车,洗车Wetvehicleinfoam,automobilein
PS:本文只从原理角度,探讨发动机的热车方式。有些老铁说在北方冬季低温零下20多度,发动机温度上不来,实在太冷,没办法开,这个不在本文探讨之列,这属于取舍问题,主要需要权衡的是人克服寒冷还是发动机短寿。见仁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